近段时间以来,受出行限制、生活理念、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人们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。“一车难求”的骑行热、火出圈的飞盘、遍地“篷”友的露营圈,已经成为今年三大运动娱乐消费热潮。
尤其,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露营成为当下出游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。一顶帐篷,三五好友,寻一处绿地,扎营备上美食,享受户外旅行带来的轻松舒适,和大自然亲密接触,让“诗与远方”触手可及。数据显示,2014—2021年,国内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实现4倍增长,从77.1亿元猛增至299亿元,至今热度仍只增不减。
露营产业的快速发展,无疑为旅游行业复苏带来了强劲动力。但随着露营需求不断提升,露营秩序缺乏管理、规划等问题也日渐显现,如露营人数过多带来的垃圾和废物污染、不当扎营破坏自然环境、缺乏保护的野营安全等等。如何让小帐篷撑好户外旅游新风向、撑起露营光芒万“帐”?显然需要一些“冷思考”和新思路。
政府引导,规范露营管理。在国家现有的露营相关政策基础上,因地制宜,出台地方规范露营产业的政策法规意见,如对露营营地立项审批的程序、营地景区化管理的职责等作出具体规范,对现有景区营地提档升级的同时,持续规范非景区营地。统一规划、统一布点、统一建设,对露营营地的基本条件、服务设施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细化,进一步完善露营地配套设施建设,让服务消费、安全保障、环境治理、医疗卫生等成为精致露营的“标配”。露营管理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,才能使产业规范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延伸产业链,多些“露营+”思路。各景区要找准自身定位,植入有鲜明个性化主题的文化线索,打造形态不一、有血有肉的主题化露营产品,形成独有的露营文化品牌,杜绝“低层次”“野蛮式”发展。从“纯露营”到“露营+”篝火、音乐、电影、运动、亲子、研学、美食、集市等新业态,为旅游者提供更多选择;从“自然露营”到“精致露营”和“品质露营”,为游客提供更专业和更优质的服务,以服务来提高重游率和客户黏性;从露营地到“露营旅游综合体”乃至“露营旅游产业链”,从单一露营出租收入到综合性产业链收入,拓宽露营的收入来源。
小帐篷,大产业,就看景区有没有长远目光和产业化思维。倘若跟风赶潮同质化,最终会落得个昙花一现。当然,除了踩好“露营热”的鼓点,还要呼吁广大“棚”友一起守护露营新秩序,做一个文明的露营者。只有多措并举、多管齐下、对症下药,才能让露营产业“长红”,撑起“诗与远方”的光芒万“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