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。《指导意见》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民宿发展的总体要求、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,有利于形成布局合理、规模适度、内涵丰富、特色鲜明、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。
民宿承载着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,承载着人们回归乡村寻找乡愁的情怀。民宿产业是文旅、农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载体,是乡村振兴、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力抓手。如何壮大乡村民宿,打造诗意栖居地,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?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了五方面重点任务,包括完善规划布局,优化资源开发;丰富文化内涵,加强产品建设;引导规范发展,加强品牌引领等具体内容,为各地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。
诗意地栖居在山水中,是很多人喜欢民宿的缘由。近年,一些地方依托资源特色、历史文化、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,不断盘活闲置资源,做精做细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;一些民宿企业家也独具慧眼因地制宜布局特色民宿,推动了民宿产业集聚发展。如今,特色精品民宿如“雨后春笋”点缀旅游景点,2021年11月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定的全国首批甲级、乙级旅游民宿,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这些旅游民宿91%都是乡村民宿,在解决农民就业、带动农民创业、促进农旅融合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在当地发挥了较大的作用;文化特色突出,各具地方特色,很多是利用闲置的学校、旧宅、民居进行就地改造,民宿主人能够因地制宜,积极挖掘、传承保护和弘扬当地非遗、民俗等地方文化。它们以各具魅力的地域元素,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和人文风情,用温度和细节打动游客,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旅游新名片。
如何顺应不同游客的需求,保持民宿的旺盛生命力?一方面,要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、品质化度假需求,狠抓服务品质和口碑营销,在“推出一批有故事、有体验、有品位、有乡愁的精品民宿”上下功夫,形成特色鲜明、业态多元、服务一流、规模发展的民宿业。另一方面,坚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集群化思路,开动脑筋、多想办法,集约一批乡村土地和老建筑古民居,着力完善公共配套服务、大力提升乡村环境卫生、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,推动民宿产业提档升级、集聚发展。
民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,附加值前景可期。各地要按照《指导意见》提出的要求和任务,立足自身,着眼未来,规范引导乡村民宿开发建设,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,让乡村民宿不断强起来、火起来、亮起来,使之真正成为“诗和远方”的旅居地,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