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式廊桥——福建万安桥被大火烧毁,引起了公众对古桥保护的关注。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11省份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,其中不乏国家级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有的被毁古桥长达800年历史。
古桥是人类文明千百年来积淀的“活化石”,遍布各地的历代桥梁,跨越山水,便利交通,将建筑、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然而,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,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,如今大都伤痕累累,有的已相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比如,2005年9月,台风“泰利”袭击浙江,景宁和泰顺普降暴雨引发山洪,一夜之间损毁了5座百年廊桥;2006年8月,受台风“桑美”影响,浙江庆元县9座古廊桥被洪水冲毁;2020年7月,多地持续强降雨,仅6日至8日3天内,安徽宣城市400岁的乐成桥、黄山市500岁的镇海桥、被誉为“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”——江西婺源800岁的彩虹桥,相继遇洪受损,有的“墩毁桥塌”……古桥的坍圮,是地方“回忆”的终结和“乡愁”的遗失,让人扼腕、叹息。
古桥见证岁月变迁,也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和兴衰,更承载着无数人的珍贵记忆。古桥的消亡除了“天灾”等多种自然灾害所造成,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保护不力。凡事预则立,防护措施实一些,应对洪涝的办法周全一些,古桥受损的概率就小一些。古桥保护攸关地方文脉传承,抢救古桥,守住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无疑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
摸清家底,是为了更好的保护。首先,要在查清辖区内古桥资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,建立信息管理系统,健全动态监测体系,及时掌握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。其次,邀请专家实地“问诊”,为辖区内的古桥进行“体检”,对一些病险、遭人为破坏的古桥制定“一桥一策”保护方案,进行科学救护。具体而言,对存在结构安全问题的老桥应尽快编制保护规划,在汛期来临之前针对性地进行抢险加固;为古桥立碑,使民众了解古桥保护的意义;将古桥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中,因地制宜地保护古桥,让古桥的存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存。当然,还要加大对古桥保护的资金投入,足额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。
古桥保护涉及多部门,明确保护责任主体、压实维保责任也很关键。不妨借鉴“河长制”,像设立河长一样设立“文物长制”,以增强属地文保力度,使古桥保护落到实处。保护古桥,功在当代利在千秋,多一些敬畏,多一些紧迫感,多一些行动力,就能让每一座古桥都健健康康而富有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