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前预订好了门票和酒店,行程却临时有变,面临退改的麻烦,这让不少游客感到头疼。近日,安徽黄山风景区上线“先游后付”,游客可以0元预订景区门票、索道票,先游后付、不用不付,灵活安排时间和行程。
事实上,黄山风景区的“先游后付”是基于信用的一种旅游拓展模式。利用信用赋能旅游产品,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,从经济学上讲,有一种“救赎”作用。众所周知,新冠疫情肆虐三年,受到打击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旅游业。在此境况下,势必倒逼旅游业谋变创新,寻找突围路径。黄山“信用游”无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横空出世的。那么,“先游后付”的生命力在哪里?
其一,是“信用”。黄山风景区的“先游后付”是有条件的,是与旅游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挂钩的。这就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先游后不付款的违约情况发生,也破解了目前游客、旅行社、目的地间的信任危机。可以说,“信用游”的生命在于信用,倘若任何一方信用塌方,弥补起来的难度就会很大。
其次,是灵活。传统旅游产品通常是先付款,一旦遇到退订、改期,游客往往会面临投诉难、退款难等问题。如果行程有变化,要提前取消,还要承担退订扣费,而且手续繁琐,有时需要与多个平台和商家沟通协商。而“先游后付”,可以不用不付,即使下单成功后再选择取消也不受限,还不会影响信用。对游客来讲,有了更多主动权,可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行程和时间的安排更加灵活了。这一便利做法,自然深受游客欢迎。
其三,是品质。“先游后付”倒逼景区和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竞争力,既能吸引游客,也能促进景区客流量和收入的增长,显然是双赢之举。不过,既然推出了“信用游”产品,就要有始有终将其做实、做精、做好,让游客发自内心感到游有所值、景美价廉、服务质量上乘。游客感觉到了便捷、高效、安全,就会不扯皮、不把精力耗费在享受旅游快乐之外。
“先游后付”会成为未来旅游业的趋势吗?从现状看,先游后付”并不适合所有旅游产品和服务,而是更多运用在团队游、线路游、门票酒店等标准化产品中。对于非标准化产品,“先游后付”提高了预期,如果与游客预期不符,反而会降低消费者旅游体验感。毕竟“先游后付”不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,而是涉及信用审核、服务质量监控、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,也存在标准未统一、不可控因素较多等问题。因此,一方面要推动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,另一方面要切实在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上下大功夫。须知,在IT信息互联网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,任何坑害旅游消费者的做法,传播速度不是加法而是乘数几何的,最终损害的是旅游业的信用和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