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各地 收藏

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3379510997

首页 >> 非遗文化 >> 正文

筑梦梁山望长安

时间:2024年12月31日来源:中国旅商传媒网 作者:董昌辉

一帘幽梦梦还乡,一代帝王陨洛阳。唐高宗弘道元年(683年)12月27日(古历十二月丁巳,即初四日)夜,唐朝第三代皇帝、时年56岁的李治崩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内。“天地神袛若延吾一两月之命,得还长安,死亦无恨。”在魂牵梦绕之中,带着对“魂归长安”遗愿的深深遗憾,唐高宗李治憾别了他的王朝。在生命的尽头,人生宛如时间沙漏里最后一粒沙的落下,是那样的宁静而庄严。

李治(628-683),字为善,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也是太宗最宠爱、年龄最小、唯一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,谥号天皇大帝,在位34年。贞观二年(628年)六月,李治出生在长安东宫丽正殿,是其母长孙氏册封皇后之后所生,因此备受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爱抚。李治出生后,太宗皇帝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并赏赐,天下同日出生的孩子都由国家补贴粮食。“六月庚寅,皇子治生,宴五品以上,赐帛有差,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。”(《旧唐书》卷二《高宗本纪》)。从出生,到4岁(贞观五年)封晋王、16岁(贞观十七年)封太子、22岁(贞观二十三年)登基称帝,他从未远离长安。生于斯,长于斯,爱于斯,思念入骨的长安情结,永不磨灭的岁月刻痕。

“哀慕感动左右,太宗屡加慰抚,由是特深宠异。”贞观十年(636年)六月,长孙皇后病逝。“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,好读书”,对李治的影响很大。幼年丧母之痛,让时年刚9岁的李治哀痛伤绝,李世民便决定将李治留在自己的寝殿照料。“晋王及晋阳公主,幼而偏孤,上亲加鞠养。”(《唐会要》)虽有幼年丧母之痛,但却收获了大唐天子满满的父爱!这在李治心中是何等的深爱与殊荣!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,已成为太子的李治首倡在长安城建造慈恩寺,以追念母亲文德皇后,在向僧人讲述建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时,“发言呜噎,酸感旁人,侍臣及僧无不哽泣。”永徽三年(652年),唐高宗批准玄奘法师在慈恩寺内造塔,安置佛经、佛像和舍利,称“大雁塔”,又称慈恩塔。长安年间(701-704年),武则天令王公贵族施钱重建,高至10层(后被破坏剩余7层)。1961年,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从此成为古都西安的标志。

“故永徽之政,百姓阜安,有贞观遗风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199),唐朝人口从贞观年间户不足三百万,到永徽三年达三百八十万户;高宗虚心纳谏、勤于政事,自即位开始每天都临朝处理政务,“朕幼登大位,日夕孜孜,犹恐拥滞众务。自今以后,每日常座。”直至显庆二年(657年)“宰相奏天下无虞,请隔日视事”,才改为每两日一朝(见《唐会要》卷24、《资治通鉴》卷200);完善科举、求贤选能,修改律法、颁行《永徽律》《唐律疏议》,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;稳定边疆、开疆拓土,唐王朝疆域空前达到1237万平方公里。

一往情深深几许,一脉相承定梁山。逝者如斯夫,生者长已矣。李治溘然长逝,如镜已破碎,似鸾鸟失偶,留给武则天无尽哀思哀伤。从唐贞观十一年(637年)14岁入宫长达12年才人的落寞,到初遇太子李治青睐的无限美好(“见才人武氏而悦之”《资治通鉴》卷199),从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入感业寺青灯黄卷孤寂的绝望,到重逢已是唐高宗的天子之爱,从二次踏进皇宫到执掌后宫的皇后,再到“百司奏事、皆委后详决”的“二圣临朝”……步步惊心的逆袭,跌宕起伏的传奇,无数次的往事历历在目,不正是高宗坚持不懈地支持和信任,才让她有了这一切吗?但却从此天人永隔、残灯长夜。

“关中旱荒严重,灵驾西行不便”,“且景山(今河南偃师南)崇丽,秀冠群峰,北对嵩、邙,西望汝、海,居祝融之故地,连太昊之遗墟,帝王图迹,纵横左右,园陵之美,复何加焉”。高宗魂归何处?!来不及拭去心头的泪滴,实现高宗遗愿的历史重担,就压在了临朝称制的武则天身上。进士陈子昂等人向武则天上书,反对回葬关中。在艰难的抉择面前,武则天一方面亲自召见了陈子昂并赞扬其文采奇美,同时加授其麟台正字一职(秘书省九品属官),另一方面“独违群议”(《旧唐书》卷190《陈子昂传》),决定在故乡关中地区,为高宗李治营建陵园,将高宗灵柩归葬关中,以圆魂归长安遗愿之梦。

唐高祖李渊的献陵(在今陕西三原县)“封土成堆”,仿秦汉陵制;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(在今陕西礼泉县)“因山为陵”,“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,因而旁凿,可置山陵处,朕实有终焉之诏”(《唐会要》卷20《陵议》)。武则天主张仿效昭陵,“因山为陵”,营建陵园。时年,袁天罡(573-645年)、李淳风(602-670年)已亡故。武则天即派遣卜陵使赶赴献陵、昭陵所在的渭北山系堪舆葬地。因雍州好畤县(今陕西省乾县)之梁山位于长安西北“乾”位,南两峰东西对峙,九嵕山(唐太宗昭陵)处其东,武水环其西,北连丘陵地,南望太白山,山体挺拔俊秀,山石崔嵬仓润,松柏长林环其麓,关中秀色,一览无余,确系形胜之地,于是被卜陵使选中。武则天立即批准,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(《新唐书》卷98《韦挺传附待价传》载:“武后临朝,摄司空,护营乾陵,改天官尚书、同凤阁鸾台三品。”),任命户部郎中、朝散大夫韦泰真(627—687年)为将作大匠,任命武功县主薄韦维(字文纪,湖北安陆人,《武功县志》有传)督役,任命安定乌氏(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)人梁师亮(649—696年,字永徽)负责筹运粮草,(“永隆二年(681年),以运粮勋蒙授上柱国。垂拱二年(686年),以乾陵当作功别敕放选,释褐调补隐陵署丞。”据《大周故珍州荣德县丞梁师亮墓志铭》),乾陵营建工程全面推开。

气势恢宏、构思巧妙的乾陵陵园,充分展现了“因山为陵”的模式,它利用梁山主峰和南面的两个对峙的小山峰,作为布局的骨架,宛若一个“睡美人”仰面躺在渭北大地上。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,筑有内城、外城和附属建筑(《陕西通志稿》《长安志图》卷中《唐高宗乾陵图》)。内城又名皇城,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,其四面各开一门:东青龙、西白虎、南朱雀、北玄武,各门楼均为三出阙(一母阙、二子阙);外城是陵园的外部屏障,周长40公里,地面建筑还包括朱雀门内的献殿,献殿之北、梁山之腰的寝殿,梁山之巅的游殿、御道西侧的下宫,由御道向北的司马道、司马道东侧的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祠等。史载,乾陵墓道及墓门位于梁山主峰南面半山腰中,开凿在青石山脊上。“乾陵元宫,其门以石闭塞,其石缝铸铁,以固其中”。“乾陵玄阙,其门以石塞,其石缝隙,铸铁以固其中”。

684年6月3日(古历五月丙申,即五月十五日),睿宗李旦(唐高宗与武则天第四子)护送高宗灵驾,从东都洛阳西返长安。(《全唐文》卷六;《资治通鉴》卷203)。9月25日(古历八月庚寅,即八月十一日),武则天以霍王李元轨、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员刘齐贤知山陵葬事,葬天皇大帝于乾陵寝宫,庙号高宗。是年,高宗陵寝初安,寻求侍卫之臣,鼎州泾阳(今陕西省泾阳县)人庞同本以“名德俱重”而“妙膺此选”,皇帝敕授为“乾陵宿卫”,是为乾陵第一任宿卫官员。同年,析醴泉(今陕西礼泉县)、始平(今陕西兴平市东南)、好畤(今陕西乾县境内)、武功(今陕西武功县)、豳州(今陕西彬州市)之永寿置奉天县,以奉乾陵。(《新唐书》卷37《地理志一》、《旧唐书》卷38《地理志一》)

虽未能亲自护送高宗灵柩安葬梁山,但武则天倾其心血,先后为高宗撰写《述圣纪》碑文(唐中宗李显书丹,工匠镌刻在乾陵《述圣纪》碑上,共46行,满行约120字,全文约5600字)、《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》(全文共1275字,放在高宗的梓棺之前,藏入乾陵地宫),“业弥遥而道弥著,时盖远而声益隆。播二仪而不极,横四海而焉穷。呜呼哀哉!”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,武则天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,追述了高宗的毕生功绩,抒发了她对高宗的一往情深和深切怀念之情。

705年12月16日(古历十一月壬寅,即十一月二十六日),武则天崩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,年八十二岁,遗诏“遗制祔庙、归陵,令去帝号,称则天大圣皇后”。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2月8日(古历正月丙申,即正月二十一日),中宗李显护送则天皇后灵驾西还长安。7月2日(古历五月庚申,即五月十八日),合葬武则天于乾陵玄宫。同日,中宗李显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和第七女永泰公主李仙蕙享“号墓为陵”葬制,陪葬乾陵。

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一代传奇女皇武则天,如一抹色彩斑斓的奇幻印记,似一部孤绝非凡的恢宏史诗,穿越千年风雨,依然历久弥新,她和高宗李治的长安梦,永远定格在了巍巍梁山之中。

“尊贵不复古,守正不守旧。”在神奇而广袤的神州大地,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、奔流不息,历史循环中的智慧与启示,像一座灯塔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像一本厚重的书籍,记录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,更像一位智者,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。(来源:乾陵管理处)

上一条:超萌熊猫书包:全球娃崽的梦幻友谊行囊
下一条:康养暖冬游 绿茶第一采 媒体达人今日启程探访阳光黔西南

关闭

编辑:张冠崇
精美图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