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,图书里有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智慧,以及沉痛的教训。在我看来,阅读是瞭望世界的窗口。阅读是打开智慧的钥匙,阅读是了解历史的法宝,阅读是创造未来的先知。
路遥的作品从他去世到现在,一直处于畅销和阅读量的榜首,阅读也是对逝去时代精神的再现,路遥通过文学的形式将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和故事传递给后人,让精神力量得以延续,可以说路遥的精神永远活着,活在读者心里。《平凡的世界》是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巨著,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,路遥说:“写作就像下地狱,有时看见稿纸就有一种恐惧感,只有用绳子把自己捆在椅子上才能写作。”他也曾说:“要对自己残酷一点。应该认识到,如果不能重新投入到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,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,你真正的生命也即将终结。”。当了解了路遥创作《平凡的世界》艰难的经历以后,我的心在疼痛,写小说百分之五十用的是体力,如果路遥中断写作,很可能无法重新开始,之前所有的努力将会前功尽弃。路遥是吸取了柳青的经验教训,才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《平凡的世界》写作。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,这就是路遥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。
我与路遥1983年认识,我们先后见过十次面,见面的每一次都有故事,都有难忘的记忆。从路遥去世到2003年,我写了《路遥,陕北在哭泣》、《英雄的路遥》、《民歌的路遥》、《怀念路遥》四篇回忆的文章,直到2008年,路遥的弟弟通过多方调研,决定让我撰写八集纪录片《路遥》,纪录片拍摄完成后,在凤凰卫视台,中央电视台九套、三套播放。2010年清涧县邀请我为《路遥纪念馆》撰写讲解词,2023年出版了散文集《复活的路遥》,今年我又完成了歌曲《路遥之歌》的歌词创作,这首歌曲已经在群众中广泛传唱。
我每一次为路遥撰稿,都会阅读一次路遥的作品,我一直认为,要写好路遥,必须认真阅读路遥的作品,要写好路遥,就必须向路遥学习,要写好路遥,就必须把自己变成和路遥一样的人。我一直以路遥为榜样,路遥的奋斗史是一部为农村子弟和所有励志青年改变命运的宝典,他的名言体现的非常深刻:他说“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样奉献”,这不仅是路遥精神,也是民族精神的延续。
除了阅读路遥的作品,还要关注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。路遥通过写作完成了自己的一生,这是他辉煌的事业。生活中的路遥更有意思,更有魅力,更有情趣。他是一个足球迷,他能把足球明星的名字和每一次赛事都说得一清二楚。路遥也是一个对美十分敏感的人,他能把好莱坞电影女名星的名字倒背如流。路遥既是一个气势磅礴的男子汉,又是一个怜香惜玉的暖男。他不仅是一个写作上的语言天才,也是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高手,他能把一个平常的事件说得惊心动魄,与他聊天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他的陕北方言说的十分巧妙有趣,常常逗的人捧腹大笑。只有对事物有能力把握和正确判断的人,才能在小说里写出丰满而有意思的人物个性。路遥在生活中是一个随和朴素的人,他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撑,为他树碑立传是我的荣幸,我与路遥的感情越来越近,越来越像亲人,由榜样变成了大哥。
路遥创作《人生》《平凡的世界》,正是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,欧美文学、音乐、绘画、能进来的艺术流派都进来了,原有的文学观念都被新的文艺思潮取代,在生活中追求标新立异,在文学创作上大多数作家跟着潮流走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路遥写出了《平凡的世界》。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部出版后并不受欢迎,而且受到了冷落。值得敬佩的是,路遥能顶着巨大的压力,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,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写作,并且获得了成功。路遥是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”的人,因为他在写《平凡的世界》之前,阅读了近百部世界名著,他知道自己是逆水而行,所以他早有准备,成败就此一举,路遥赌赢了。用他的话说,“小说的内容决定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它。”我意识到大地是现实主义,其他主义和流派,是大地上开出的奇花异草,大地是永存的,奇花异草每年只开一次。
路遥小说主要讲述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冲突,有人担心城乡差别在缩小,或者不再有城乡交差地带,路遥的小说的读者会不会减少。即使如此,穷富的差别会永远存在下去,只要世界上有差别就会有奋斗,只要有人想要改变命运,路遥的作品就会有他的价值,这个价值恰恰是为青年人准备的,这就是路遥作品存在的意义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路遥早在八十年代就把创新精神,理想精神引进广大的农村地区,不管是对小说创作还是对社会发展,都提供了新的观念和营养。通过阅读路遥,研究路遥,就会发现路遥的思想是现代的、超前的、开放的、大胆的,他首先解放自己,正确选择创作的方向和形式,完成自己的创作计划。
阅读路遥小说的同时,也了解了路遥的人生,我发现小说家写小说,总有一部小说是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,路遥也不例外。小说的种类很多,但共同的特点是,每一部小说都是一个人和几个人以及一群人的人生。在路遥长篇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里有一百多个人物,在某一个人物身上,明显有路遥的影子,但更多的情景是他熟悉的生活,小说里有作者的影子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我认为读一部小说就等于多活了一辈子,读路遥的小说就等于我把路遥小说里人物的一辈子也活过了。这也是我在读路遥小说,读路遥、写路遥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。凡是我们崇拜的人,是因为崇拜者读懂了作品,从中得到了启发,路遥读懂了柳青,在柳青的小说里得到了营养,路遥碰上了柳青,就如同我碰上了路遥,在路遥的作品里,在路遥创作的艰苦岁月里穿行,我也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标。
路遥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,但我在撰写八集纪录片《路遥》时,也确实看到了,路遥在七十年代写过一些诗歌作品,当时在《山花》上发表。路遥成名之后,从来没有提起他的诗歌作品,他的文集也没有收录这些作品,这说明,路遥不认同他的诗人身份。但是我在阅读路遥的小说里读出了诗意,诗意的表达不是用诗歌的句子写作就是诗意,而是一种诗歌的境界,立意的高度。比如《人生》中巧珍纯朴的情感,高加林不屈的奋斗精神。《平凡的世界》里田晓霞的阳光和伟大的牺牲精神。孙少平的坚韧不拔,对理想的追求。都是诗性的光辉,照耀着他们的人格魅力。路遥个性中的气势和领袖气质,都是通过他的作品完美表达出来的诗意人生。需要强调的是,我读过路遥的一首现代诗《祖国到底是什么》,写的非常好,堪称诗歌的经典作品。
在阅读路遥的小说中,会出现很多陕北民歌的片段。路遥十分热爱陕北民歌,并且唱得很好,我曾在壶口与路遥相遇,在驱车去甘泉的路上,路遥在车上唱起了陕北民歌,听者感动的泪流满面。路遥从小在陕北农村里长大,对陕北民歌烂熟于心,陕北民歌在路遥的作品中出现,常常会使人眼前一亮,耳目一新,与情节十分契合。我一直认为,路遥的小说结构具有音乐性,凡是陕北民歌出现的地方,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记得我在1991年去西京医院看望路遥的时候,他嘱托,给他找贝多芬的《命运交响曲》《田园交响曲》,柴可夫斯基的《悲怆交响曲》以及陕北民歌和山西邦子的磁带。第二天我送过去,遗憾的是过了探视时间,只能隔着铁门交给了他的弟弟,没想到这次医院与路遥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。路遥的小说创作是多元的,内涵着复调音乐的多声部重奏与网状结构的编织,具有交响性的宏大叙述。
我读了路遥的所有作品,有一点体会非常重要,路遥有罕见的家国情怀。1987年春天,这是路遥一生中仅有的一次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德国访问,他说:“西德的人民意识就是我必须要把我们做的事,做成世界上最好的,哪怕是扫马路的,我也要做世界最好的。这就是德国和一些国家为什么有活力的原因。一切都是这样好,这样舒适惬意。但我想念中国,想念黄土高原,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。即是世界上有许多天堂,我也愿在中国当一名乞丐,直至葬入它的土地。”西德访问结束,一下飞机,听见满街的中国话,路遥的眼泪就流下来了,他说:“走了全世界最富足的地方,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。”这就是路遥,一个热爱祖国的人,一个具有英雄主义和勇于奉献的人,一个既有爱国主义精神,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,路遥为什么那么爱国,他是以博爱者的胸怀爱他的大地和大地上生活的百姓。
阅读路遥的作品,回忆和路遥生前在一起的日子,更觉得他是一个朋友,一个长者,与他在一起有安全感,他会保护你。路遥有一种贵族气质,贵族气质不是财富多,更不是权贵,而是尊严,是人格,是高尚,是敏感,是智慧,是对真理的追求。路遥有这种气质和精神,才能写出《人生》和《平凡的世界》,才成为名满天下,星耀全球的伟大作家。
尚飞鹏1954年生于绥德,先后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,榆林学院中文系。曾任《艺术界》常务副主编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。著有诗集《情王》、《情后》、《舞者》、《膜拜大地》、《双乳》、《都市大逃亡》(汉英诗集)。歌曲集《音乐思维》。文论集《说话》。散文集《复活的路遥》。诗集《情王》获陕西省第八届文学奖、长诗《黄土高原》获第八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文本奖、撰写八集纪录片《路遥》,并荣获“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”十大纪录片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