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族的蓝靛制作技艺,2009年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瑶族制靛历史悠久,至今已有600余年。据民国《维摩州宛邱县志·人种》载,“邱北瑶人明初从广西邑黔交界徙入居住,多种靛为业。”目前只有丘北县锦屏镇冲革村还在世代相传传统的蓝靛手工技艺。
传说过去瑶族多穿自制白色麻布衣服,但原始的刀耕火种生活方式容易弄脏白衣服,聪明智慧的妇女们就采摘野生靛棵打汁,将白色衣服染成青黑色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瑶民族染织蓝靛衣服和一套完整的制靛工艺。

蓝靛是瑶族传统手工制作的纯天然染料,颜色近十种。主要用于织物布料的蜡染、普染。制作工艺十分讲究,一般在八九月采收靛棵,这时靛棵枝叶茂盛、出汁率高、色泽纯正。

把鲜靛棵投放在浸靛窖中用水浸泡,充分发酵至池水呈蓝色,发出靛汁馨香时,用木耙和滤靛箩将靛棵捞出(称滤汁)。再撒适量生石灰粉进靛窖内(称典汁),用木棒猛力搅动,直到池水浮起大量绿色泡沫。然后,将靛窖封盖严实,避免日晒雨淋。两天后,石灰与蓝靛水化合沉淀,把池内上端的废水往外排,将留在池底的靛汁(半固态)排入下方存靛池内晾3-5天,使水分蒸发成为膏状,再铲入靛缸搬回家中存放备用。使用时,只需取适量靛膏和水放入染缸中,加入适量食用酒即可。

蓝靛是难得的环保型染料,色泽坚固纯正,清香宜人,还有防腐防蛀的作用。是现代生活中普染、扎染及蜡染的首选染料。还可作为国画中的花青颜料,受到国画家青睐,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。(缪欢)